培訓機構哪些歸入成本,培訓機構哪些歸入成本科目

大家好,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,就是關于培訓機構哪些歸入成本的問題,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培訓機構哪些歸入成本的解答,讓我們一起看看吧。

教育培訓機構一般如何與老師們分利潤?

作為一名曾任職K12機構的千萬級校區(qū)的校長,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。

培訓機構哪些歸入成本,培訓機構哪些歸入成本科目

教育機構在不同的發(fā)展階段,薪資待遇也是不同的。比如在培訓機構剛剛創(chuàng)建開始,前端銷售和老師都是比較重要的,好老師才能帶來好的生源和流量。但機構剛開始,資金流有限,所以全職老師一般相對較少,兼職老師的分利潤一般是55開,好一點的機構為了保持教師穩(wěn)定,37開的也有。

教培行業(yè)和學校里的老師一樣,一般可分成新手、成長期和成熟型老師,對于他們的分利潤是不同。通常有以下幾種模式:

薪資結構:底薪+課時費+餐補,扣社保和稅。


培訓機構大都是自負盈虧,所以底薪一般都不高,大體在2500——3500之間,那么如何來劃分呢?一般大學畢業(yè)底薪是2500,211、985重點大學或者師范類畢業(yè)生是3000,師范類重點大學是3500。

培訓機構老師如何分潤?

1、就是直接招聘老師;

在這種場景下,老師就你公司員工,你給老師開工資;起薪資架構一般是:基礎底薪+課時費+提成(續(xù)班,轉(zhuǎn)介紹等)+其它績效工資;具體多少因城市和機構不同而不同;有些機構教師工資成本支出會占比40%,甚至更多;

2、“名師”合伙;

“名師”包括一些公立學校老師,或在培訓機構已經(jīng)打出自己的名氣的老師;

雖然現(xiàn)在管控嚴,很多公立學校老師不敢大大方方出來補課;但金錢的巨大誘惑以及市場的需求,還是有很多老師出來賺外快。

當然,名師也包括那些在培訓機構已經(jīng)出名的老師;

這類合作機制一般是在正常的薪資外,報名返點,以及年末/季末分紅;具體多少,以這個老師的影響力和你們談的合同為主啊。

名師效應短期內(nèi)會帶來很多“資源”,但也容易受其掣肘;不利用機構長遠發(fā)展。

感謝邀請!

一般教育機構和老師可以考慮以課時、招生人數(shù)或者固定比例三種常見方式合作。

1、課時費:老師只負責課程教學,根據(jù)老師的專業(yè)程度、教學方式、學生反饋等多個維度確定課時費用,一般幾十到幾百不等。

2、招生人數(shù):一般這樣的老師自帶流量,這個時候可以按人數(shù)來確定分成比例,根據(jù)老師的重要程度可以按人數(shù)總費用的四成至六成等不同比較進行分配。

3、固定比例:這個時候老師不僅僅有流量、可以教學,還可以負責教務、資源拓展等其它版塊,那應該就是機構的合伙人,這個時候按股東比例來整體分配。

總之,沒有特別固定的方式,最本質(zhì)的原因是老師有誠意做教育,至于能力和認知其實都可以進行二次塑造,


大機構分工明確,老師就是老師,小機構老師課時數(shù)量沒那么多,工作量不飽和的情況下有可能身兼多職,根據(jù)不同的情況定薪酬

不管哪種類型,老師擔負課時消耗以及試聽成交的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,課時消耗就是機構的實際利潤,發(fā)課時費實際上也就是在分配利潤了,前段預收款非要分配應該跟試聽成交結合,鼓勵老師上好試聽轉(zhuǎn)化,還有一塊收入應該來源于老客戶的續(xù)費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培訓機構哪些歸入成本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,希望介紹關于培訓機構哪些歸入成本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