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科是什么院校,本科是什么院校類別

大家好,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,就是關于本科是什么院校的問題,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本科是什么院校的解答,讓我們一起看看吧。

大學本科的“本”是什么意思呢,為什么要用“本”字而不是別的字?

大學本科的全稱叫做“基本概念基本信息本科”,從字面上來理解,本科中的本是基本概念的意思。大學本科學習的只是一些基本的知識,主要是基礎通識課程,基礎專業(yè)課程。到了研究生則是更加系統(tǒng)鉆研的學習。

本科是什么院校,本科是什么院校類別

大學本科這個稱謂是一個舶來品。現(xiàn)代高等教育起源于西方國家,我國高等教育起步較晚,所以關于高等教育的制度很大程度上都是沿襲西方制度的。在英語中,本科”英文為“Undergraduate”,而該詞意為“還未拿到學士學位或類似學位的大學生”,所以《教育學名詞》把它譯為“大學本科生”。

相對于本科來說,還有一個預科。在1928年《中華教育詞典》解釋說:“對預科而言。學校內學級編制,于預科之上,冠以本科,以便修畢預科學業(yè)者,進研專科學問。讀完預科畢業(yè)以后才能夠讀本科,而這個制度至今仍然在很多高校沿用。很多高校都開設有預科,分數(shù)比本科要低,報考預科的考生需要多讀一年,通過考試以后才能夠真正成為一名大學生。

雖然說我國的高等教育制度是沿襲西方國家的,但也有很多東西是與我國古代文化是一脈相承的。本科這個稱謂最早出現(xiàn)在宋朝,宋史·選舉志一》:“開寶三年(970年),詔禮部閱貢士及十五舉嘗終場者,得一百六人,賜本科出身。”我國在公元前124年創(chuàng)立了官立大學,但據(jù)古籍記載,中國在公元前二千七百年前就有了“大學”之稱。世界上第一所大學為意大利建立于1088年的博洛尼亞大學,她也被譽為歐洲“大學之母”。

所以關于本科這個稱謂是延續(xù)了宋朝的說法。古代的科舉制就相當于現(xiàn)在的高考,在科舉制中想要考上“大學”也需要分為六步,從童生,生員,秀才,舉人,貢士,進士。秀才每三年考一次,考上進士以后還要參加一次會試和殿試才能成為“本科”。所以就有了十年寒窗苦讀的說法。

而會試和殿試不同于秀才、舉人和進士的考試,前面的考試分別對應三次不同的考試。但會試和殿試算是一科考試,所以會試和殿試就是參加了同一科考試。所以本科就是同一科考試的意思。并不是現(xiàn)在所說的學歷的意思,秀才、舉人和進士才是古時候的學歷,而最高的學歷則是狀元。通過了同一科考試以后,由皇帝欽點狀元。

現(xiàn)在的專科起源于就不那么早了,一直到了民初的時候才出現(xiàn)。1929年,民國政府頒布《專科學校組織法》《專科學校規(guī)程》,規(guī)定專門學校改稱專科學校,分為甲乙丙丁四類,即工業(yè)、農業(yè)、商業(yè)和醫(yī)學四種,修業(yè)時間為兩至三年。無論是從辦學性質還是學制上,這與現(xiàn)在的專科學校大抵相同。

談談自己的理解,畢竟官方怎么解釋的我不知道。

本字為指示字,是一個木底加一橫。那一橫指示我們樹的軀干偏下的地方是“本”。

所以我認為本科的“本”是本質、根本。

答主的本科專業(yè)是軟件工程,大一大二學的大部分是數(shù)學相關。

當時很不理解,就問老師,我們?yōu)槭裁床粚W五筆?我們很多讀中專的同學學會五筆,一分鐘能敲兩百字呢。

老師很疑惑看著我:你要那么快打字速度干什么呢?

然后我又問:為什么不學編程語言,我有很多同學學了Java,c#,我們怎么就不學呢?

老師說,編程就像練武,數(shù)學,數(shù)據(jù)結構,算法是你的內功,而編程語言是外功,內功不扎實,外功再好看也沒有勁力,學好了內功再學外功就非常容易。

當時不甚了然,時至今日終于有所感悟,大學不僅僅是要我知道怎么用,更要知道為什么這么用,大學是在訓練我的邏輯思維,是把我的腦袋訓練成一部計算機,是在尋求“本質”的東西,或許這就是“本”的真正含義。


大學本科的“本”是什么意思呢,為什么要用“本”字而不是別的字?

剛才查了一下現(xiàn)代漢語詞典,詞典中對本科的解釋是“大學或學院基本組成部分,區(qū)別于預科、函授部等”。當然,不同的文獻資料,對于“本科”一詞的解釋是完全不同的。

“本科”之所以稱之為“本科”,而不叫其他雜七雜八的“x科”,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:

首先,“本科”是約定俗成的詞匯。

有人說,“本科”二字是“舶來品”,是從國外傳過來的新名詞。這個新名詞叫著叫著,就成了約定俗成的新詞匯。不管是舶來的新詞匯,還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老詞匯,本科這個詞的流傳都算是相當久的存在了。這就好比我們之所以稱桌子為“桌子”,歸根到底是約定俗成的結果:我們的先輩一直叫桌子為“桌子”,所以現(xiàn)在的人這么稱呼,以后的人也自然如此稱呼。同樣的道理,人們先前稱呼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的大學為“本科”,那么在約定俗成之下,無論是現(xiàn)在之人還是后來者,都會稱其為“本科”。

其次,本科的“本”含“基本”、“追本溯源”之意。

本科講究的是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,本科生四年的學習,大多以學習基本的理論知識為主,含有“追本溯源”的韻味。在大學三種層次的學歷中,專科居下、本科居中、研究生居上。同時,很多用人單位看第一學歷,很多時候就是看受聘者的本科母校是屬于哪個層次的高校。

第三,本科是相對于預科而言。

在科舉制度的應試中,“本屆”也稱之為“本科”,意思就是這一屆、這一科的意思。舉個例子,比如古代的某一個學子在參加了某一年的會試之后,又在同一年參加相應的殿試,那么我們可以稱這個學子為“本科出身”;但是,如果這個學子當年度參加了會試之后,因為種種原因放棄殿試,而是選擇在三年后才參加殿試,那么他就不能稱之為“本科出身”了。所以,在這個層面上,“本科”的“本”應該講究的是“原汁原味”的韻味,這就好比應屆畢業(yè)生和復讀多年的考生之間的區(qū)別。

而在科舉制度廢除之后,很多高校推出了“預科班”,招收“預科生”——高考分數(shù)不夠的考生,可以在“預科班”就讀一年,一年之后如果順利通過相關考試,那么就可以“預升本”,由原本的預科生變?yōu)槟骋凰咝5谋究粕瑱n次提高了一大截。所以,本科生在這個節(jié)骨眼上是要與“預科”區(qū)分開來。當“預科”取消之后,本科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主流。

現(xiàn)在,你知道為什么“本科”的“本”不能換成其他的字了嗎?

一群傻孩子瞎抄書。

大學“本科”源于清末廢除科舉后建立新式學堂制度,張之洞等人制定的“癸卯學制”。這個“本”指的是主干(“本固枝榮”的本),即學生的主修專業(yè)。當時大學分預科(不分專業(yè))和專科(分專業(yè)),專科分為工、農、醫(yī)、師等專業(yè),學生所選之主專業(yè)稱為其“本科”,即主學歷;本科畢業(yè)之后可以以選修其他專業(yè),相當于現(xiàn)在的二學位。建國后高等教育體制改革,沿用“本科”的說法,將四年制五年制的大學教育稱為本科,二年制、三年制的大學教育稱為專科,本科僅代表學制長短,已經和最初的本科有不同的含義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本科是什么院校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,希望介紹關于本科是什么院校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。